过度解读、主动推送、个人隐私曝光:天眼查们应该有怎样的边界?
天眼查们正遭遇一场信任危机。今年4月21日,天眼查曾在多个微信群发布提示消息称,360金融运营主体北京奇步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步科技”)于4月20日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周鸿祎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一职。该消息即刻引起媒体关注,多家媒体引用天眼查消息发布报道,称“周鸿祎卸任360金融董事长”。
然而很快,这一大“新闻”被证明是乌龙。360金融方面回应称,该消息不实,周鸿祎仍是360金融上市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卸任董事长的奇步科技并非360金融上市业务主体。
类似的乌龙事件在近段时间发生的次数不在少数。天眼查、企查查等商查平台在未与企业进行信息核实前,利用大数据广泛传播企业信息,出现和事实有出入的信息影响企业运营的做法,备受争议。
过度解读,主动推送
作为企业工商信息的第三方平台,天眼查、企查查等平台的技术人员通过爬虫技术从国家工商信息网站等政府机构官方网站,以及互联网公开数据中抓取企业信息,进而形成商业信息报告,提供给B端企业和C端用户使用。
从近期频发的信息乌龙事件来看,这类平台信息引起的误解,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首先,在面向普通用户或中小企业之外,天眼查们还是媒体从业者的信息来源,出于经营需求,商查平台会组建媒体群,越来越多地主动发布一些关注度高的企业的工商变更信息。
由于平台24小时监控企业工商信息变动,并第一时间传达给媒体,这个过程中,很难避免部分正常的工商变更,被过度解读的情况。
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汪张明向搜狐科技介绍,变更法人、董事等关键信息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属于正常负责人或高管的变动,如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变更,同步更新注册信息;第二种,控股股东发生了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法人代表及董事也会相应的发生变更;第三种,非正常情形发生的变更,如原法人或股东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在无任何征兆或理由的情况下变更企业关键注册信息,需要警惕。
至于是哪一种动因的工商变动,需要用户、媒体结合其他信息进行判断,或者跟企业求证,仅凭一条工商变更信息就妄加定论,过于草率。
而此前,不少媒体还提供了工商变更背后的另一种可能性,即为了方便公司内部审批,而变更董事等信息,但汪张明指出该观点有失偏颇,“内部审批属于内部授权,不是变更的必要条件。”
据央广网报道,天津一家企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公司于4月份进行了法定代表人等几项正常的工商变更,天眼查同步了具体信息,还将此整理成新闻快讯发布给合作媒体,引发了市场诸多臆想,因此,公司不得不及时出来辟谣。”
而早在去年,如涵控股也经历过此类乌龙事件。2019年5月29日,天眼查数据显示,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变更,阿里巴巴、君联资本等8个股东退出该公司行列。一时间,诸多媒体跟进报道。
然而5月31日,如涵控股发布《关于部分媒体对如涵控股不实的澄清声明》予以澄清,表示阿里巴巴、君联资本、赛富投资均为如涵控股的股东,其股份受制于上市后180天的锁定期,并没有被出售或转让。
原创文章,作者: Admin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ecvery.com/1950.html